学虎近来一直在和我讨论着运营型企业和一般的软件公司有着什么的不同。我思考很久,一直混乱中,因为生存与发展在运营型的企业中实在难以平衡,这主要体现在用户的需求是随时的,而改变的速度决定着产品本身的质量。如果我们对质量提到重视的程度,哪么规范的工作流程必然导致产品在面对用户的响应不及时。如果对用户响应足够及时,最重发现补丁之上的层层补丁会导致产品质量的迅速下降。难道真的没有一个正确的模型将各个职能部门切分开吗?产品运营为王,而其它的辅助无力就无法改变吗?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近半年多了。与学虎的讨论让我不断的优化着思路,从现实的环境中有了一个可跟进的原型。
现实的环境中我们有着这样的流水:
微软生产着exchange---->集成商进行exchange的部署----->交给用户去使用------>出现问题告诉集成商去解决----->集成商找问题并将问题总结出来------->微软发行SP或hot fix-------->集成商再部署给用户去使用-------->用户去使用
这里有着这样几个角色:
产品制造和生产者(微软),对产品进行市场调查与调整着一版又一版的产品,他们给产品定下了一个严格的生命周期,并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保证。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出足够的二次可定制空间给集成商和用户。让其有着足够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产品的服务化转换者(集成商),他们将产品转化成为一个服务,让用户去使用这个服务,同时在第一时间响应用户的问题,争取让问题在第一时间有一个可解决的方案进行遮掩或是根除。同时他们汇总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成为生产品的问题来源和解决的实施者。
产品的服务享用者(用户),他们不再管产品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是不是在用一个好的服务,这个服务是不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同时对服务(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
还有几个角色不明显:
产品的推广者(微软产品的市场与销售人员),他们负责将产品的特点展现给用户,让用户使集成商使用exchange而不去使用其它的什么产品。
产品的服务者(微软产品的客服和售后服务人员),他们负责收集问题、汇总问题,让产品开发者了解到有哪些问题是那么的重要,以及影响着多大的范围,并帮助产品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解决客户的问题。
以此来看,产品运营型公司应有以下的结构组成:
产品部门(生产者):制造产品并定期完成产品的SP或hotfix,并在合适的时间准备好下一个、下下一个产品的版本并在合适的时间将新的版本推送出去。
运营部门(集成商):将产品部署到线上,并对其进行各种各样的维护与更新,使得产品以最健康的方式转化成为优秀的服务。
业务/市场部门(推广者):让产品/产品的服务被更多的人知道并最终使用这个服务/产品。
客服部门(服务者):接受客户的问题投诉,让客户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感受到产品会有一个良好的纽带联系着自己与生产者。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运营实质上是公司的对外表现,而真实的却是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完整过程,也就是运营真正将这个过程中的所有节点给粘在了一起。